继续教育新变化:护理人员每年必须完成这类学分

“希赛医卫题库”小程序内有考前密押卷、经典母题、备考宝典、课程超市、每日一练、每周一测、考点练习、顺序练习、智能出题、题型专练等,考生可进行在线刷题,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体验!
2025年,护理行业继续教育体系迎来重大变革。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要求,护理人员每年需完成25学分(折合90学时)的继续教育,较此前部分地区20学分的标准提升25%。这一调整不仅是对政策合规的硬性要求,更是推动护理人才向“专科化+智能化”转型的核心抓手。本文将从政策背景、学分结构、获取路径及实践策略四方面展开解析。
一、政策背景
新规的出台源于护理行业对执业能力迭代速度的迫切需求。在“专科化+智能化”双重变革下,传统护理模式正被精准护理、智慧医疗等新范式取代。例如,重症监护、伤口造口等专科领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显著提升,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、远程护理等技术的应用,则倒逼护理人员掌握跨学科知识。25学分制度的实施,本质是通过“学分-能力-职称”的强关联机制,构建护理人才分层培养体系。例如,主管护师晋升需提供近5年累计125学分的完整记录,且每年学分需与岗位履职情况挂钩,若某护士2023年因产假仅完成10学分,需在次年补足差额并附单位证明,否则将影响2025年晋升申报。
二、学分结构
新规将25学分拆解为“基础必修+专科提升+学术拓展”三维结构:
1、基础必修(10学分,占比40%)
涵盖《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》《院感防控规范》等课程,旨在夯实合规底线。例如,某三甲医院要求所有护士完成“医疗纠纷处理流程”培训,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存证学分,确保记录不可篡改。
2、专科提升(8学分,占比32%)
重症监护、伤口造口等专科课程成为核心。以“ECMO护理”为例,参与12小时线下培训可获4学分,而3小时线上课程仅得1学分,凸显面授课程的价值权重。
3、学术拓展(7学分,占比28%)
科研与人文素养并重。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可获6学分,需提交期刊封面、目录页及全文;参与“健康宣教进社区”满6小时可获1学分,需附活动方案及服务对象评价表。
三、获取路径
新规取消Ⅰ/Ⅱ类学分分类,改为统一标准:每3小时学习授予1学分,主讲人每小时授予2学分,远程课程单项目上限3学分。这一调整简化了计算逻辑,同时拓展了获取场景:
1、线上学习:国家卫健委远程项目平台汇聚超2000门课程,护士可通过“学分银行”功能将超额学分跨年存储。例如,参与“肿瘤患者安宁疗护新进展”培训,学完考核合格后可直接获得学分证书。
2、线下实践:长期进修学习连续满3个月,经考核合格可直接认定当年全部25学分。乡镇卫生院护士可用“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满20小时”替代5学分,乡村医生每年仅需完成8学分,但需完成6个月基层服务并附政府盖章证明。
3、学术转化: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,每篇可获6学分;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,每项授予5学分。
四、实践策略
1、分层目标管理
初级护师:优先完成基础必修课程,确保合规底线;
主管护师:重点攻克专科提升课程,如参与“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”培训;
副主任护师:强化学术拓展,如发表SCI论文或主持省级课题。
2、碎片化时间利用
通过“希赛医卫题库”小程序,利用通勤、午休等碎片时间刷题,每日完成“每日一练”“每周一测”,保持学习节奏。例如,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,体验考前密押卷、经典母题等功能。
3、政策红利捕捉
关注基层减免政策,如乡村医生每年仅需完成8学分,但需完成6个月基层服务;参与“健康中国2030”相关项目,可额外获得2学分奖励。